访201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田禾

要用整个生命的长度做科研

——访201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田禾

研通社记者 王敏明

  田禾,男,1988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现为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201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石墨烯电子器件,首次将石墨烯引入到阻变存储器中,使得器件功耗降低47倍,论文发表在国际电子器件领域最顶级学术会议IEDM(国际电子器件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17篇(总影响因子为90.627),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PCT国际专利。 曾获2013 IEEE EDS PhD Student Fellowship(2013年IEEE电子器件学会博士生奖学金) (全球每年仅3-4人可获奖),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清华大学优秀党支书等荣誉。

绊倒你的有可能是金子

  4年前,在保送直博前,田禾就坚定地向导师说:“我是立志要做科研的人,我想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芯片。”从那时起,他坚定了自己对科研事业的追求,立志要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田禾将自己的科研之路称为“我的学术梦”。“发IEDM,让微纳器件领域因为我而变得不一样!”这是田禾在其“学术梦”航程扬帆启程时说过的一句话。2012年,他的论文已经被有微纳电子器件领域“Science”之称的IEDM接收。然而,用田禾自己的话讲,他的追梦之路却一直是“起起伏伏”。

  2011年5月,田禾投出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他在石墨烯新型应用领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石墨烯声源器件。“5、6个月的时间里,投了几家高水平的期刊,都不被接收。我心里很难受,觉得自己的人生跌落到低谷。”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分析,田禾找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了修改,论文最终被ACS Nano(美国化学协会《ACS纳米》杂志)接收。

  “我在美国交流的前三个月的时间里做的实验一直没有进展,但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保持平常心态,就能获得新的认识。”2012年3月份,田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时,经常做实验到凌晨3点,连续尝试了无数次但一直未能获得成功。就在整个团队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们看到了隔壁实验室中还有同学在做实验。“这个时候,一种动力就涌了上来,它告诉我,不能放弃”。3个月后,田禾与他的团队终于获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

  田禾认为,做科研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增长见识的过程,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还要勇于对别人的研究进行质疑,前人的成果不能成为我们做科研的束缚。”他曾经用3个月的时间反复做同一个实验,试图把石墨烯放入太阳能电池中。实验结果显示,将石墨烯放入太阳能电池中不仅不能提高性能,却会降低性能,这同很多文献中的结果不一样。田禾与他的团队经过分析发现,石墨烯的加入带来了更大的电阻。此时,田禾转换思考角度,“怎样用石墨烯带来更大的电阻?”由此,才有了前文提到的“首次将石墨烯插入到阻变存储器中,使得器件功耗降低47倍”这样优异成果的诞生。

    “不计一时一刻的得失,有起有伏才有美好的人生。”田禾认为,做科研就要不怕走弯路,在这样不断经受困难和历练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随之而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绊倒你的有可能是金子哦!”田禾启发式地说道。

用另一种视角观察世界

  现实生活中,每当置身于科研工作中时,田禾常常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但在他的观念里,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是做科研,更需要与自己的团队和朋友充分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不能使自己的知识成为别人不可理解的,那样就真变成书呆子了,必须要知道大家普遍理解的方式是什么样。”

  因此,田禾认为,“在科研领域与日常生活两者间要学会思维的切换。”

  田禾爱运动,爱生活,丰富的兴趣爱好成为他能够轻松切换自己思维方式、传播和活跃自己思想观念的最有效方法。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生活照,照片上的田禾,一身运动装,挥动着网球拍,充满活力。田禾认为,这样的兴趣爱好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运动是生活的一种调剂与放松,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视角的观察。”长年累月从事科研工作,他都是持一种严谨的态度,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界内在的规律。但通过运动,他能够以一种感性、抽象的思维感受生活的外在美。“比如第一次滑雪,当从山上往下滑的时候,感受那种加速度带给自己的‘超凡’体验。” 田禾认为,自己坚持体育锻炼就如同做研究,都是满足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归普通人的生活。”

    “不能为了科研而牺牲好的心态和健康。”这是田禾的科研工作理念的另一体现。他一直坚持保持良好的科研心态,并合理分配时间。除节假日和寒暑假外,田禾一直保持一周7天、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2个小时的科研时间投入。这样计算,博士4年下来,他在科研上一共投入了15000个小时左右。在这样高负荷的工作条件下,田禾仍坚持正常的作息规律,他认为,做科研关键是要提高效率而不是增加时间。父母也会时常打来电话,“知道我还在实验室,会让我早点休息。”

忘记荣誉 从零开始

  “都是‘过去时’而已,在同一个平台上,总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对于自己获得的各项荣誉和奖励,田禾如是说。他认为,目前取得的成绩都只是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可以给未来的自己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我知道自己有上限,总有自己不能达到的地方,所以我会继续保持自己执着坚毅的态度和奋斗不息的节奏,同时也把这种经历作为人生成长中的一部分。”在田禾的眼中,自己获得的很多荣誉,只是“一部分人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同”。他认为,更有价值的人生需要自己继续努力,从零开始,要对未来的未知世界一直保持“饥渴”的状态。创造最尖端的成果,攻克更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课题,是田禾现在所渴求的。

  谈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田禾表示自己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进行到底,决心“用整个生命的长度做科研”。田禾的家人对他这样的决定十分支持。“我们可以保持追求完美的心,但对于结果一定要放平心态,尽力就好。”当田禾坚定地追逐自己学术之梦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也一直在身边鼓励和支持着他。

  “想让自己一辈子不遗憾,留下一些东西让自己永生。”田禾憧憬未来的某一天,自己的科技成果能够变成产品,以此“改变人类的生活”。

  “偶然”与“运气”是田禾面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虽是偶然,实则是他4年来总计15000个小时科研投入的必然结果。当他斩钉截铁地说出“用整个生命的长度做科研”这样一句发自内心、豪气干云的铮铮誓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清华人的百折不挠的品性与敬业奉献的精神。

(清华新闻网12月27日电)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