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xgk.fudan.edu.cn/s/68/t/297/a7/75/info42869.htm
2012年10月,国际固态电路学术年会(IEEE ISSCC)再度传来喜讯,复旦大学有2篇研究论文被IEEE ISSCC 2013录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在该会议上的新纪录,这也是复旦大学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研究实力的辉煌体现。
国际固态电路学术年会(IEEE ISSCC)是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公认的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高级别学术会议,也有集成电路领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称。近年来,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会议上连续发表高水平研究结果,代表国内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研究实力,赢得国际、国内的高度重视。
继ISSCC 2012发表16核处理器成果之后,虞志益副研究员和曾晓洋教授领导团队研究开发的24核处理器的成果再次被ISSCC 2013录用,论文的题目为:“A 65nm 39GOPS/W 24-Core Processor with 11Tb/s/W Packet Controlled Circuit-Switched Double-Layer Network-on-Chip and Heterogeneous Execution Array”。论文作者除虞志益副研究员、曾晓洋教授之外,欧鹏、张家杰、权衡、李毅、贺茂飞、俞政、于学球、崔士乐、冯杰、朱世凯、林杰、荆明娥等多位老师与同学参与该项目。本论文介绍一款24核处理器,该多核处理器采用多个新的技术,包括采用包控制电路交换(Packet Controlled Circuit-Switched)的双层片上网络来进一步提升多核的核间通讯能力,以及异构执行单元阵列来加速某些关键应用。ISSCC在处理器领域的文章如同产业一样被Intel、IBM等国际大公司所垄断。据悉,近10年来国际上从未有来自大学处理器方面的成果能连续两年发表于ISSCC,而在中国大陆,除复旦连续两篇论文之外,只有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处理器曾发表于ISSCC。
ISSCC 2009,唐长文副教授、闵昊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复旦率先发表了关于频率综合器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几年来已经被日本东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认可和采纳,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已被超过30多篇论文所引用,其中SCI检索论文引用次数达到10次以上。此次,在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唐长文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两年的继续奋斗,进一步解决了宽带频率综合器芯片设计方面的其它几个难题,实现一款无噪声折叠效应,极宽频率范围,具有正交输出和极低相位噪声性能的射频频率综合器芯片。所研发的振荡器频率覆盖范围比值达到2.4,保持着该性能指标的“世界纪录”。该成果已被ISSCC 2013会议录用,课题组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会议上报告和展示该成果。